当“项目化学习”遇到“课后服务”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项目化学习

微信图片_20211221094749.jpg

2020年,学校成为嘉定区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项目实验校,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黄瑞霞和汪恋一老师的成果入选《嘉定区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化学习优秀案例集》。本学期,学校大力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在“综合课程”时段中,将项目化学习与课后服务巧妙融合,推出了涵盖跨学科、学科类的项目化学习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汪恋一老师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了主题为《田间“大富贵”》项目化学习课程。学生们通过设计田地形状、实地测量、圈地围地、认识植物和选择植物等多种方法,探究了如何在限定的条件下,围成更大的田地,种植更多的植物,获取更多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师生们还一起了解古代农民丈量土地及现代农夫的种植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认识到农作物种植及收获的不易。


黄瑞霞老师带领七八年级学生围绕《家乡的味道》这一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黄老师带着学生们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一起梳理出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四个区域的独特菜种。学生们在课植园回味“家乡的味道”,共同学习和品味祖国大好河山的美食。通过深度学习和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从田野到舌尖、从回忆到现实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融合了地理、生命科学等学科知识,也将劳动技术融入其中,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广度,也能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刘海燕老师带领七八年级学生围绕《农具改造家》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本项目依托学校劳动特色项目课植园为研究基地,通过学生调查、观察、实践了解农具起源,农具功能及使用,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现有农具进行改造,最终改造出一款适合小朋友田间劳作的工具,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养。


在学校老师的团结协作下,在华亭学子的积极参与中,我校项目化学习和课后服务正不断完善和优化。相信通过老师们的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将项目化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整合到课后服务内容中,推动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