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指导
为进一步提升家校沟通能力,助力班主任更好的开展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2023年5月9日下午,我校班主任齐聚会议室,聆听了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德育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付丽旻老师带来的《专业技术,为家庭教育指导赋能》主题讲座。付老师的讲座有趣味、有深度、有广度,大家受益颇深。
班主任,作为家校关系的主导者,承担着共情、理解与指导的角色。在教育变革的当下,班主任不能再以既有的朴素之情感与朴素之经验来解决家校问题,而应该给予家长更为专业的指导与建议。付老师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案例,指导我们如何了解家长们的真正诉求,如何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以及如何与不同家庭做科学有效的沟通交流。比如在家校沟通方面,付老师介绍了“主动、适度、持久、正向、场合”五大沟通原则,“情绪、学习、人际、活动”四个沟通内容,以此帮助老师指导家长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讲座中,付老师给予的生动案例、恰切的分析与有效的策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在工作中成长的可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情绪价值与精神意义,也期待所有班主任能够像付老师一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成为一名有温度和有智慧的家庭教育指导者。
1韩九令
昨天聆听了有关家校合作主题的专家讲座受益匪浅。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要在教育领域专业深耕细作,更应该重视有效的家校沟通。家校合作才能共赢。家校沟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我们沟通的对象是学生以及家长,所以在沟通时要坚持儿童立场关注他们的情绪、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及麻烦;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关注学生生活品质的专业指导给予家长立足现实问题的贴切实际需要的建议和指导;着眼长远学会共情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的温度,做一位有温度的、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2蔡淑红
新型家校关系如何构建?听付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座从一个又一个鲜活而具体的案例展开,在付老师极好听的语音语调语气中我们听得入神入心入脑。和家长、学生交流简直是一门技术活,专业知识储备是必须的,心理学习更是不二法门。比如首先要与家长、学生共情,要站在儿童立场,要关注家长诉求,贴近实际需要,立足现实问题,着眼长远指导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形成温暖的人文环境;及时沟通情况,可以做到上工治未病。
3曹晓云
听了付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平时与家长的沟通要多从孩子的立场谈问题,要充分理解家长的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在反应孩子问题的时候,和家长沟通时可以先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缓解家长的焦虑,尽量提供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反应问题。就比如家长反应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工作太忙无法督促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对家长说:“那等你们年纪大了需要孩子陪伴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法陪伴呢?”
4姜雪
传统“告状式”的家校沟通已成过去,我们将学生不理想的表现传递给家长,但家长其实也很可能束手无策。我们现在更要做的是家庭教育指导。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加任何评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聆听"。但惯性使然,班主任容易先入为主,急于发号施令,耐心不够且表达过多。沟通中的正确做法是,班主任让对方先讲,展现关切的询问和寒暄之礼,这种氛围可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同时倾听也是重要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家长带着情绪和倾诉的愿望而来,班主任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帮助他们在思维困境中倒倒苦水,逐步放平心态,对营造有助于儿童成长的大环境是有帮助的。慢加评价、充分共情,才能掌稳家校沟通的“舵”。
5严一舟
有幸聆听付老师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也给我了许多启发。我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正是经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我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走完全部人生旅途。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三者是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不是教育的“孤岛”,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岛链”,孩子人生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应该是在家庭,我们要用更专业的技术为家庭教育赋能。
6石慧
付老师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分析讲述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时而让人捧腹,时而让人感动,受益匪浅。通过今天的培训,在往后的家校沟通上我们要多关注家长的诉求,贴近生活实际,带着指导方案跟家长反馈学生情况,换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在家校工作的道路上还需要多下功夫去专研,道阻且长。
7陈佳凤
昨天聆听了付老师的讲座,我收获颇多。付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好几个真实案例,让我们明白我们需要坚持儿童立场,成为共情、理解和指导新型家校关系的主导者。家校沟通遇到问题后,不能简单的从朴素的情感出发去解决问题,更多的是要关注家长诉求,贴近实际需要,立足现实问题和着眼长远的指导出发来进行家校沟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出现某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去理解家长最想从老师这里获取什么帮助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家校合作。